《中国人的命理信仰》由董向慧著,探讨了命理学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与历史、蕴含的隐喻系统与中国式社会学理论、与儒释道的融合及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在民国及台湾地区的现代转型、在内地的兴起及转型等内容。
- 绪论:命理学自东汉发韧流传至今,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天命说和阴阳五行体系。命理学在唐代确立完善的理论体系,至明清时期理论成熟,包括以年为本的 “古法模型” 和以日干为本的 “今法模型”。命理学的传播与实践由书房派和江湖派共同完成,但其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也受到儒士的质疑与批判。
- 命理学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与历史:
- 命理学与命理信仰的定义:命理学是古人用阴阳五行推算命运的术数之学,具备完整的理论模型;命理信仰是以天命思想为基础,融合儒释道思想,提倡立命改命的观念。
- 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命理学产生的思想基础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天命说,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体系。儒道墨三家对天命有无展开争论,西汉董仲舒将公羊春秋学与天人感应论结合,确立儒学唯我独尊地位,用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君权天授、伦理纲常的正当性。
- 从萌芽到形成今法模型的历程:命理学萌芽于魏晋南北朝,以人出生的年干支论命;中唐李虚中创立 “古法模型”,以年为本,采用年月日时论命;北宋徐子平创建 “子平术”,以日干为本,采用正五行论命,形成今法模型。命理学的江湖派兴起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到清代成为社会中的一个行业。
- 命理学蕴含的隐喻系统与中国式社会学理论:
- 古法模型中的纳音系统:命理学的纳音系统以六十花甲子纳音推命,通过干支特殊的纳音组合和纳音五行的尊卑生克来推理禄命。
- 古法模型中的神煞系统:神煞系统根据人出生的年、日干支与胎月时、大运、流年干支的组合定义名称,分吉与凶两种,在民间很流行,但存在诸多问题。
- 今法模型中的干支类象系统:今法模型以日干正五行为主,用自然事物类象十天干,通过对天干喜好和忌讳的阐述,以及五行的生克关系,来推命。
- 命理学蕴含的中国式社会学理论:命理学中的 “十神” 系统体现了家庭社会关系理念,蕴含了 “工具性差序格局” 思想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思想,是中国式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命理学与儒释道融合及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
- 与儒家思想之亲和性:命理学与儒家分享共同的宇宙观 —— 阴阳五行,其 “三纲” 理念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相契合,但也存在一些深层矛盾。
- 与道教、佛教思想之互相借鉴:道教的星命术和善恶报应理念对命理学与命理信仰有完善作用,佛教三世因果论对中国本土天命观有完善作用,儒释道三教在唐宋时期互相融合,到明代形成了系统化的命理信仰,以《了凡四训》为代表。
- 明代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了凡四训》融合宿命论与儒释道思想,宣扬积德行善、修身改过进而改善命运的命理信仰,对命理学产生了影响,使命理学向命理信仰转化。
- 民国时期及台湾地区命理学的现代转型:
- 去魅化:民国时期,命理学书房派开始借鉴西方教材编写方式撰写命理学讲义,开设函授班,使命理学理论去魅;同时,江湖算命骗术的曝光也使命理学的神秘印象大打折扣。
- 与精神分析学结合及西学化倾向:潘子端在《命学新义》中用现代社会话语拓展 “十神” 外延,将西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引入命理学,使命理学逻辑更易为现代人接受。
- 实证化与学术化:20 世纪 50 年代后,台湾地区的命理学研究呈现实证化与学术化倾向,成立研究社团,与商业广告结合,使命理学逐渐成为一种学术。
- 命理信仰的现代转型:现代命理信仰在命相师职业准则、梦幻命理学的终结和商业化等方面发生了变化,逐渐融入台湾民众的生活。
- 内地命理信仰的兴起及转型:
- “不违法” 地位:命理信仰从被视为 “迷信” 到 “封建迷信”,再到今天处于 “不违法” 状态,其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
- 与网络算命的兴盛:内地命理信仰兴盛,网络算命兴起,以 Y 论坛为例,网络算命群体以高学历中青年为主,求测目的主要包括婚姻爱情、财运、事业等。
- 社会失范与网络算命兴起:社会失范是造成算命热的结构性动力之一,官场迷信和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失范使得人们将命运归结于 “运气” 和 “命运”,进而寻求命理上的安慰。
- 风险社会与算命盛行:风险社会的特征包括风险的全球化、人为性、不可见性以及 “个体化” 对婚姻家庭关系的影响,这些特征使得人们在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和婚恋模式中更倾向于求助算命来规避风险。
在线阅读(免费)
赞助下载(无水印)
© 版权声明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